CM与T3:一切从实际出发
老实说,现在才动手写这篇文章不知是否有点不合时宜,因为Contax T3和Leica CM这两 台顶级袖珍相机都已经分别停产了。但因为我同时拥有它们,所以偶尔还是有在这两台机器之间犹豫不决的网友们来征询意见。我的CM是06年5月购入的(CM 于06年2月宣布停产),此前我已经把T3作为主力机器拍摄有接近一年半的时间了,所以CM的购入可以说是作为一个补充而已,又或者是一种情结。不过机器 买回来是要用的,总不能老放在防潮箱里。最近我扫街时经常把它们一并带在身上——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。需要注意的是,此文出发点是基于两台机器的操控性和 本人实际使用的感受,并不是“徕卡VS蔡司”之类的其他话题。
一、镜头
无庸置疑的是,T3和CM都各自拥有非常优异 的镜头。CM的Summarit 40mm F/2.4双高斯设计据说已经达到了该镜头的最高光学极限(原文);而T3的 Sonnar T* 35mm F/2.8镜头色彩清雅,有着特殊的通透感,弱光下我经常用到T3的F2.8光圈拍摄,发现此镜头在光圈全开时的成像有着 非常特殊味道。偶尔也有朋友问我为何不往T3里装彩色卷,用CM拍黑白,这样蔡司的色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?其实在这点上我也非常清楚,但这是由拍摄的题 材所决定的(其实还有一个原因,下文会提到)。对于我来说,更加关心的是影像本身,而不是它们之间成像的细微差别。而且成像这东西,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, 我只需要知道大概的差别,根据不同的题材选用不同的机器和胶卷搭配,这样就足够了。过分纠缠于这些细节有点本末倒置,对自己的进步也没有很大的帮助,大家 想想,早期摄影镜头的某些成像指标也不是没有现代镜头优秀么(有人喜欢早期镜头特有的韵味,这个另当别论)?
T3的镜头是小广角 的35mm,虽然CM的40mm只比35mm相差一点,透视和景深只有细微的差别,但实际上已经是属于标准镜头了(135画幅的对角线是43.2mm,所 以传统焦段的40mm-60mm都可以称为标准镜头)。事实上我也是把CM当作标头来用的,而T3我喜欢用来拍兼顾人和环境的场景(此点请参考我另一篇文 章:《关于镜头感:28-35-50》
二、测光
T3的测光有点偏向于过曝,在光比大的场景中尤甚,据说这是T3设计时考虑用负片为主所致。实际使用中我也证实了这点,按照经验,通常装黑白卷的时候减 2/3档,反转片减1/3档,后来我学会了简单的改胶卷ISO方法(详见T3同乐会II首贴),这样就不用老记着减了多少,避免了出错的可能。CM的测光 据普遍反映非常的准确,以至于我们的GRAYKNIGHT老大把CM用作测光表和测距仪!CM的曝光补偿利用机背的拨轮调用非常便利;而T3的曝光补偿调 整是菜单式的,比较不方便,遇到需要快速抓拍且时间紧迫时候我索性不调了。但它们调整曝光补偿时都需要低头看LCD,当然,用熟了可以不看。
三、噪音
那天把CM给朋友试拍,结果他有点不满的对我说:“这快门声也太小了,都不知道拍了没!?”由此可见CM的快门噪音控制水平很好,也比T3轻得多,在嘈 杂的环境中我也是靠手感觉机内马达过片动作才确认已经拍了。当然这是有代价的,CM不仅开机和对焦速度没有T3快,而且比Minilux也慢了半拍。这两 台机器在我扫街时都没有因为噪音水平引起旁人的注意,周围环境的声浪早就把微弱快门声和过片声给盖住了。
四、取景窗
CM唯一不爽的就是取景窗偏小,用惯了T3的我一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,经常举相机后都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才能看全,抓拍的时候自然慢了。我觉得徕卡公司并不 是没有能力把取景窗做大,而是基于产品线的策略所致。不少M系列用家是一机一镜的(很多是35mm或50mm),试想一下如果CM的取景窗的尺寸做到接近 M系列般舒服,或者跟T3等大,以CM的镜头成像素质(据说和M35/2 ASPH区别不大)和价位,M系列的份额就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我就是一 个例子:宁愿用一台简单方便的T3,也不愿意上G2+G35。不过,这只是习惯问题,相信大家用惯了不用看取景窗也知道镜头的大概取景范围。另外,机器是 死的人是活的,可以扬长避短,最近我在尝试在不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景中应用CM。
另外我很喜欢CM取景窗里显示的是实际的快门速度,而不像T3那样是约摸的数值,尤其是在慢门的时候更能让摄影师心中有数。
五、耐用性
我还没有把这两台机器用坏,所以只能根据网友们的经验总结一下。众所周知,T3的软肋是卷片齿的磨损导致不能卷片,虽然后期生产的机器卷片齿改为两个, 但依然有部分网友反映卷片齿被磨损。我把两个T3同乐会的帖子从头到尾扫过一遍,发现比率其实非常的低,自己估计拍了有60卷左右,卷片齿还是好好的。曾 经有人说如果用专业的、品质好的胶卷会减少卷片齿的磨损(呵呵,有放毒的嫌疑……)。另外一些网友也提出了好些简单的修理方案,所以现在也不算是一个问题 了。详见 Contax T3同乐会II
对于CM,我相信大家最关心的是Minilux遗留下来的“E02”问题是否也会在CM上出现。据说CM的软线设计已经根据Minilux的不足做出了改善,至少我还没有在坛子里听到CM有出现过“E02”故障的。
我个人觉得CM可能会比T3耐用和可靠些,因为CM的镜头只有一段,没有像T3采用两段的伸缩结构。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,除了开机和对焦速度没有T3快之外,体积也大了一截。对于这点我只能套用一句老话: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”,总不会有完美的机器的。
不知算不算一个好消息,我从来没有听说有把T3和CM给用坏的。要是某天您真正把它们给用坏了,我得恭喜您,因为对于一台袖珍相机来说,已经值了。而 T3之于我,不仅仅是一台袖珍相机,是它帮我完成了单反到旁轴、沙龙到“人文”(如果我的片子称得上“人文”的话)的重要过渡,就这一点来说,这4000 元花得值。
六、关于对焦
因为以扫街拍片为主,所以相机的反应速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。前文已经说过由于设计上的差异, CM开机和对焦比T3要慢。T3半按快门就开始对焦,但CM需要等大概半秒左右才有动作,但这已足够让被摄者知道我的存在了。所以我还是愿意往T3装高速 的黑白胶卷,作为主力机器使用。
有网友反映CM在弱光、大光圈近距离时会出现失焦的情况,焦点跑到主体后头了。我用CM时日尚 短,似乎还没有碰到过,关于这点倒是很想听听各位的意见。不过估计碰上的几率不大,因为我大多数的片子都是距离主体2-5米内拍摄的;而我又喜欢交代主体 所处的环境,光线充足时一般用F8左右光圈以求获得较大的景深。我知道不少网友比较看重T3的0.35米最近对焦距离和虚化效果,但因为题材的原因实在很 少靠得那么近。即使用大光圈,我也是力求背景不会过于朦胧,至少还能辨别出周围的环境。
很难说MF跟AF比哪个快,因为拍的实际 情况都不一样。大多数情况下AF肯定比MF快;但某些情况你用AF对焦后进行二次构图,这样肯定不够MF抬手就构图快。作为选择,T3和CM都提供了手动 对焦MF模式。而最近我在尝试用手动对焦拍片,在一些预设的或需要等待的场景中我是调好距离后等机会举手就拍。CM的手动对焦调用便捷,级数多,但拍的时 候镜头仍然需要滑动行程到设定好的数值进行对焦;相比下来T3的可调级数少而且没有CM方便,不过一旦调好镜头就已经伸长到相应数值,可以利用小光圈大景 深做到抬手就拍。只是我很少把镜头长时间的固定在对焦位置,因为担心这样可能会令镜头内的部件疲劳。折衷的办法是使用T3提供的对焦锁定AFL功能,非常 实用。它们之间的异同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说明书。
需要提醒的是,由于CM的MF转盘阻尼实在太小,手指会很容易触碰到转盘,把预设的距离值给搞乱了。
七、闪光灯
我喜欢利用现场光拍摄,闪光灯几乎不会用到,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或偶尔拍拍纪念照时才会用一下。不过我依然欣赏CM提供了15种闪光模式,其中让我最感 兴趣的是闪光慢速同步和第二幕闪灯模式,因为我觉得在需要表现特殊气氛的情况下会很适合,只是迄今为止还没机会去试试。Minilux的闪光灯精确性是有 口皆碑,相信和它一脉相承的CM也会有不俗的表现。
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主观使用感受对这两台机器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,并结合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。我本人的建议是:如果您注重便携性、喜欢快速拍摄的话,T3会比较合适;而CM是一台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相机。只要是真正用心的使用它们,无论是哪台都不会让您后悔。
反正现阶段我已经没有多余的资金购入更好的机器了,只有去琢磨如何才能用好现有的,所以CM和T3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是我的主力,相信以后会有新的感受,到时我会及时补充或修改。也请各位对上述文字不足的地方提提意见,也把自己的感受跟大家分享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